正定

引证解释: 1. 校订改正。 《东观汉记·张纯传》 :“时旧典多闕,每有疑义,輒为访 纯 ,自郊庙、婚冠、丧纪礼仪,多所正定。” 宋 叶适 《文林郎前秘书省正字周君南仲墓志铭》 :“鷄鸣挟书,尽夜分皆忆念上口,数千载未了事皆欲正定,名章伟著皆欲銓品,异闻逸传皆欲论述。” 明 谢榛 《 四溟诗话 》 卷二:“古人之作,必正定而后出,若 丁敬礼 之服 曹子建 。” 鲁迅 《华盖集·“碰壁”之馀》 :“佥事--文士诗人往往误作签事,今据官书正定。” 2. 端正而坚定。 《 三国志 平话》 卷上:“ 高祖 无正定, 吕后 斩诸侯。” 孙中山 《革命成功始得享国民幸福》 :“我们处在这种艰难困苦之中,操守便要正定。” 3. 佛教语。梵语“三昧”之意译。谓屏除杂念,心不散乱,专注一境。为八正道之一。 隋 慧远 《大乘义章》 卷十三:“心住一缘,离於散动,故名为定。言三昧者,是外国语。此名正定,定如前释;离於邪乱,故説为正。” 宋 苏辙 《题李公麟山庄图》 诗之三:“佛口如澜翻,初无一正定;画作正定看,於何是佛性?”

zhèng dìng ㄓㄥˋ ㄉㄧㄥˋ